课程负责人:温丽教授
主讲教师:王思鸿博士、马芳副教授、张俊莉副教授、毛升博士
课程类别:研究方向课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4
一、 课程性质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是面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所开设的一门研究方向课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的详细介绍和深入讲授,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形成、发展,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研究方向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应该显著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应该更加扎实,学术视野应该更加宽广。同时,本课程的开设,对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第一卷的思想与逻辑简介
第三讲 劳动价值论
第四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五讲 资本积累理论
四、 教学计划
第一讲 导论(6学时)
第一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与整体创新
第一节 创新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思考
第二讲 第一卷的思想与逻辑简介(2学时)
一、研究对象
二、逻辑结构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地位
第三讲劳动价值论(8学时)
第一节 原著的基本线索
一、 简介
二、 内容要点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
3、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
1、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
2、 货币的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
(三)疑难解析
第二节 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一、 关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
二、关于知识创造价值和知识经济的思考。
第四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8学时)
第一节 原著的基本线索
一、 简介
二、内容要点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1、资本的总公式
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劳动力的买卖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率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和生产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完成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3、工资的国民差异
三、疑难解析
第二节 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一、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是商品乃至资本问题的探讨。
二、关于“资本”范畴适用范围的思考。
第五讲 资本积累理论(8学时)
第一节 原著的基本线索
一、简介
二、内容要点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无产阶级贫困化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三、疑难解析
第二节 理论热点问题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问题探讨。
二、关于城镇居民就业状况与就业政策的分析。
二、 关于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供给侧改革的探讨。
五、教学方法
(一)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结合每个专题的重点、难点、疑点启发学生进行有序讨论,开展教学互动,深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科研。
(二)课堂教学和课后阅读相结合
课程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提前布置或者课堂中间布置对每个专题深化研究的参考文献,鼓励或者要求学生开展课后阅读,拓宽阅读范围,增大阅读积累,深化对相关专题的理解和研究。
(三)独立讲授和团队讲授相结合
课程采取独立教授和团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以课程负责人为主,同时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其他教授为学生讲授本门课程的相关专题,以便学生能够领略不同教授的教学风格,直接地、有效地学习每位教授的研究长处和研究成果。
六、考核方式
采取课堂表现、论文写作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0%。课堂表现包括到课情况、发言情况、阅读情况等综合表现,课程论文则是围绕《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要求,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期末考试占到50%。
七、适用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