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一、 学科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和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理论地位,是全国本科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核心、基础和灵魂的作用,为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设置,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的教育,进行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通过教学与实践,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思维水平,培养大学生分析与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其它相关课程形成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学科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由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组成。在“85方案”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98方案”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分成了两门主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20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又整合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开设,历经变化、整合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是整合性,即马克思主义的“板块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同时,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是“一块不可分割的理论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在理论深层上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性和战斗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绝不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同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正是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现实的批判经济学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无所谓科学。因此,“05方案”在“98方案”的基础上以贯穿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始终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其的整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三、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现在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 课程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本课程从基本理论视角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实践和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6.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7.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9.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0.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1.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 五、 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课程是从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大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本课程要求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即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专题、案例、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并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课外阅读、读书报告评讲、影像观摩、社会调查等辅助。 六、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理论成果。(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7)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3)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5)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1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17)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20)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及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2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2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4)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5)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6)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27)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2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3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2)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3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2.课程难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解把握之间;(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4)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5)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6)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实践表现。(7)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9)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10)群众路线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11)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1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原因。(13)全球化的利弊。(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过程。(15)怎么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16)共产主义是人类的远大理想。 3.解决办法 (1)通过培训、学习、考察等手段,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感、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任、信念和信仰,使得教师“学理论、懂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积极主动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提升课堂讲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2)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感、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和“信心、信任、信念和信仰”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接受率和认同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把课内外学习探索结合起来,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采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我校在该课程多年积累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使用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强大信息优势和交互沟通优势,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在多方面力量的相互支撑中增强教学效果。 (4)大胆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体和个人社会实践相辅助,真正落实课堂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实践解决问题的三合一模式。切实有效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 (5)聚焦社会热点,以坚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切。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与学生发展的实际,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高、大、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使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七、课时安排
|
内容 |
总学时 |
课内 学时 |
课外学时 |
绪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8 |
6 |
3 |
专题一 |
如何科学正确的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
6 |
4 |
2 |
专题二 |
识得“庐山”真面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
6 |
4 |
2 |
专题三 |
对真理世界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6 |
4 |
2 |
专题四 |
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科学洞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6 |
4 |
2 |
专题五 |
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6 |
4 |
2 |
专题六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6 |
4 |
2 |
实践教学 |
每年10月份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
|
|
|
|
总学时数 |
44 |
30 |
14 |
十、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笔记、期中考查等占20% 2、课程实践成绩:讨论、调查、课程论文等占20% 3、理论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占60%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的20%+实践成绩的20%+理论成绩的60% |